• 新华都市网——记录都市生活!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一部写了40年的大书:读张明刚将军新著《军履回望》随感

2024-01-12 14:09  来源:北京华艺网   浏览数:
张明刚将军是我的网友。我这么说,倒不是攀附,而是实录。近些年,我时常在网上舞文弄墨,胡诌一点文化评论文字,某日后台收到一则私信,一位署名天山砥剑的网友发来的,自称...

张明刚将军是我的网友。我这么说,倒不是攀附,而是“实录”。近些年,我时常在网上舞文弄墨,胡诌一点文化评论文字,某日后台收到一则私信,一位署名“天山砥剑”的网友发来的,自称也是湖北人,平日也喜欢阅读写作,好些话题有共鸣,希望私下交流“请教”云云。我初不以为意,遵嘱加了微信,随后的日子里也时不时漫谈,范围则不外乎诗文写作。当时他给我的感觉,大抵是一个温厚长者,工作极忙,读书宏富,谦退谨细,不惟见解很深刻,阅历似乎也很广,但我也没多想,心中定位就是“网友”。

张明刚,1964年生,湖北随州人,陆军少将军衔

直到有一天,他发来一段语音,说是新出了一本自选集,书名定为《军履回望》,“请了你喜欢的孙晓云女士题签”,“不日将奉寄求教”,末了还不忘补上一句“不是客套,真可以批评哦”,至此我仍然毫无察觉。直到书寄到,打开,我才晓得他是位将军,而且是在国家重大理论宣讲与新闻写作领域建树宏伟的大手笔!

身居高位而不改书生本色,这是我能想见的;但如此“大牌”还这般谦光自抑,绝无崖岸高峻之感,则实在是始料未及的。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位“平民将军”。

张明刚将军即将60岁了。书名“军履回望”,作品纵贯40年的时间线,大有步入生命的另一阶段,“却顾所来径”的小结意味。写情说理,辨事论学,宏纤俱纳,歌苦兼存,情感是深沉的,文体是颇杂的,甚至可当一部“年谱”看。

21岁,在老山前线战场

也正是藉读本书,我大体知道了作者既传奇又励志的“前半生”:1964年,他出生在湖北随州吴山镇一个极端贫苦的人家,6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彼时家中姐姐才10岁,余下还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弟弟,更别提还有一个年迈的外婆、一个双目失明的外公,可说饥冻之音惨不忍闻。这样一个七口之家,全靠母亲一人挣工分、干重农活含辛忍苦养活,免不了时常断炊,只能四处挖点野菜维持生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境况下,母亲依然拒领救济粮,只因为“国家穷,还有更穷困的人家,只要能挺住就不要给社会增添负担”。

为此,16岁的作者尽管学习成绩优秀,热爱阅读,也一直憧憬着“文学梦”(小学时就在县作文竞赛上夺过头魁,并开始发表文章),可也不得不主动辍学,协助母亲承担起家庭重担。少年心事,多少悲酸苦痛,作者自己也是笔底留余,不忍多“回望”了。《军履回望》整书很厚重,足足近60万字,固然是妙文佳作目不暇给,但书中发表于1991年6月5日《中国青年报》的这篇回忆散文《妈妈笑了》(页458),仍是其中最感人的。冬夜读来,犹觉一阵低回。

湖北随州吴山镇一带

18岁那年,是作者人生的一大关捩。这年冬天,东北威虎山部队来鄂征兵,作者终于如愿以偿穿上了军装。当兵,也是作者的“十八岁出门远行”,他到了遥远的中苏边境绥芬河畔成为一名边防战士。北国守戍,冰封雪盖,怀报国之志,一站就是5年。边尘未靖,老山前线战火一开,作者主动请缨到了战场,参战15个月,舍生忘死于枪林弹雨,荣立战时三等功,并且破格在火线上直接由士兵提拔为军官(页251~262)。在这些年里,戎马倥偬之余,他奋志力学,默默研习时务,如饥似渴攻读中西经典,分秒必争钻研写作之道,是“痛并快乐着”。

作者的老朋友,前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追忆说,“无书可读时,一部《现代汉语词典》,他从头看到尾,再从尾看到头”,几乎烂熟于心,这是来自至交的“纪实”,断无虚言。作者的刻苦程度可说罕有人及的:他1982年入伍,1985年才开始从事新闻写作工作,但截止到1987年10月5日,短短两年的时间,居然在各地报刊发稿294篇,等于说平均每两天就有文章发表,而且接连获奖,如此“发愤之所为”,不仅是才华惊人,更是难以想象的勤奋与毅力!(页602)

冬季时分的百年口岸绥芬河.图\网源

正是如此孜孜不倦,荏苒三十年间,一个毫无奥援的士兵才会成长为共和国将军,而一个鄂北乡下因故失学的“中学生”,也才会逐步取得高中、大学、研究生学历,并胜任国防大学硕士生导师了。作者有一位湖北亲属,某日偶然接谈,据他“爆料”说,作者当年在部队,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类似古人“悬梁刺股”、“绳床坐穿”的苦行真没少干过,这样的“轶闻花絮”我从未跟作者本人求证过,但稍加悬揣恐怕也不是无稽之谈吧!

1980年代,在部队自学,并开始从事写作

荆楚自古多磊落奇伟之士,作者从农村娃到共和国将军、从边防战士到前线战场功臣、从初中生进而为最高学府硕士生导师,其生平也当得起一个“奇”字,一个“伟”字。朴诚迈往,文心剑胆,这是过去所谓的“儒将”。

说这些似乎都是“闲文”,但不明乎此这些背景,委实不容易真正读懂这部《军履回望》。所谓“情见乎辞”、“观人于微”,我们从中参合印证,才能明白作者是怎样一个人,又会写出怎样的文章来。

湖北随州旧影

作者阅历多奇,但《军履回望》让我们看到的,无疑是一个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抱持军人本色、书生情怀,以及农家子弟初心的人。大概也是因为这样,《军履回望》如此一部具有“生命年轮”性质的文集,可说是张明刚将军40余年写作生涯的呈现,却几乎没有一篇是寻章摘句玩弄辞藻的“游戏笔墨”,也找不到徒事清谈送往劳来的“应酬文章”,只因作者就文学理念而言,可说是“笃实派”。作者一再申明,这种笃实,并非排斥文采,更不是去私人情感,而是要有“创造性”,要有“真东西”,得是“有感而发的一种境界的升华”,“应当是时代的深刻反应”,要回到“朴素、真实、本真、自然”这种文章的“本身之美”与“永远的美”上来(《干事论》)。

这种文学旨趣,归纳起来,其实就是:一,文章要有感而发,二,文章要有为而作,这与作者为人是若合符节,相映成趣的。也正因其笃实,《军履回望》整部文集所显示出的主格调,我以为是“实”与“真”。表里如一的“真”,人文一致的“实”,而最后的一切落脚点则在“起而行之”。书中的“时政评论”、“调研报告”、“深度报道”、“名人访谈”等板块文章,正是这一主张的全面展现。借用钱锺书先生的名言赅之,“文如其人,在于此也”。

早期的《牡丹江日报》,1980年代的张明刚是“常客”

理念求其笃实,不意味着情感冰冷。作者虽为军人,实也有“文学家”的一面。这种“文学家”气质,我以为主要展露在两个方面:其一,表现在为人上,作者是知义多情的,这天生是作家的才具,所以作者也写诗,而且能写的好,只是“馀事作诗人,毋颛锼句工”而已(诗作见“兵歌嘹亮”专辑);其二,呈现于文字上,明眼人不难看出,作者深谙为文之道,云行水止宛如天成,毫无疑问是此中高手,禀赋所致,修为不浅。性之所近,作者的文体风格,就是自然、朴质、峻洁、简妙,全无雕琢习气,是一种“粗服乱头皆好”的本色。《军履回望》收录不少这样的好文章,集中体现在书中“故乡情思”、“书声琅琅”、“军营咏叹”等板块,且多是感旧怀人的散文。

《长寿的姥姥》写在1992年,从一根手杖带起,又以六根手杖作结,文字纯净,情意绵绵,不仅能收须眉俱动、声口宛肖之妙,也尽显辞章之美;《老井》借故乡村子南头一口老井,回溯一幕幕童年往事,从村庄到垂柳到“陈姓老太爷”再到老井如何“日渐浑浊”,落纸皆简笔素描,全文没有一句抒情滥调,文字风格是“轻风淡日、白粥微盐”式的简素,但那“抚今追昔能无黯然”的感伤之意,与那“聚散存亡曾经沧海”的家园之思,却一下子直抵人心,可谓极行文之能事。尤其是上述《妈妈笑了》这一篇,33年前的“少作”,我却以为堪称全书压轴,信手挥洒,刬伪以真,可说纯靠文才性气在运思,所述又都是人世的本真,内里的冷暖寒热,读者感同身受,这是很高的文章境地。《军履回望》所收散文,风格大率类此。

乡土中国景象

那种专意“华丽文采”,不惜“文锦覆陷井”的俗文,集中是没有的,作者似乎也不屑去写。很多人写了一辈子的文章,挖空心思锻字炼句雕章缛彩,却始终不晓得“以诚感人、文字简净”才是为文的至高之鹄,而作者似乎很早就洞悉了。从这一点看,我觉得作者的悟性非常之高。质朴又刚劲,能冶炼出一个顶天立地的军人;悟性且发奋,则才能焙烧出一位优秀的作家。闲聊时,作者屡屡自谦“自小失学,层次不高”,似乎很为“幼无明师”而遗憾,可“认真”与“勤奋”本就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啊!

48年前,作者的小学语文老师杜少北先生教导他,“记住啊,学知识,做学问,一点也马虎不得的”(《少北先生》页461),作者铭记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这其实就是最好的“师承”,而作者今日之成绩,也是对师谊最好的酬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女士给本书题词,会专门点出“真诚、奋进”四字,想来也绝非漫然泛言之的。

以前的民办教师.张明刚最无法忘怀的恩师是一名乡村民办教师

饶有意思的是,作者是个“多面手”。诗歌、散文之外,在新闻写作与研究领域,作者还是位声誉卓著的顶尖专家。也因此,《军履回望》“文体颇杂”,它既是一本“诗文选集”,同时也是一部“述学著作”。此之述学者,即述新闻之学也。

而且,令人咄咄称奇的是,即便是在这个领域里,作者依然是很传奇的存在,因为是他“写作”与“理论”两端通吃的大行家:作者很年轻的时候,就是所谓“名记”,扎根新闻战线,兼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与解放报社等5家媒体特约记者,先后发表1000多篇优质稿件,华章迭出,获奖不断,不少文章还入选教学范文。

1980年代的摄影记者.图\网源

几乎与此同时,好学深思的作者,就不断涉足新闻及党建理论建设工作,早在1989年就已在报刊上开设相关专栏,日后更有10多年时间参与全军历次党的重大创新理论宣讲团领队工作和组织工作,在最高学府等地陆续讲授理论辅导课与新闻写作课达百余场,主编和参编的相关书籍近30部,浸淫其间近40载,可谓硕果累累作育英才无数。

不仅如此,作者还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能参透横通的硬手:纸媒时代的辉煌业绩是毋庸赘述了,再后来“自媒体”兴起,作者以“玩票”心态试水网络,岂料那些“深度长文”一刊发,阅读量居然也能超千万,一时间俨然“高龄大V”,闻者是无不称奇道绝。作者新闻功底之强,及眼光之敏锐,可见一斑。新闻写作这一块,可说是作者的生平“绝学”。值得读者庆幸的是,《军履回望》这本书里,有很大一部分篇幅,正是作者有关新闻写作技术的“秘诀”传授。

中书协主席孙晓云题签

想当年,作者初涉新闻界,尚是个行业“小白”时,摸不着门路,也曾屡屡碰壁,频频惨遭滑铁卢之败,书中自述1980年代中后期,正当“发表欲极强”之际,曾经投稿近百篇,结果只有可怜的几篇见报,其余篇什均遭黜落,经历不可谓不惨痛。如今的后来者,一部《军履回望》在手,等同“得了一个翻本的法门”,大概是可以避开这些弯路的吧!

细绎《军履回望》,就新闻专业这一块,我以为全书是紧扣三个部分展开的:一是写作实践,二是技术指导,三是理论升华,可说是一套完整的“操练体系”。

所谓实践,其实就是“范例”,大匠不示人以璞,作者是将成功的经验范文直接展示出来,足供有心人揣摩。第二卷的“军营之声”收录的近90篇文章,大抵都可归在此类。这批“范文”,时间跨度达33年(1988~2021),或是当年大报的头版头条,或是拔得头筹的获奖之作,又或是名震一时的力作,行文的篇章结构,文句的起承转合,临末的卒章显志,都大有玄机在,惟有吃透了才会“知其所以然”。

在老山前线讨论.右二张明刚.图源:宋伟

理论提炼部分,作者自然也是“国手”级别,第一卷的“理论阐释”部分,从“时代精神”谈到“强军兴军”,从“基层内功”论及“政治本色”,无一不是高屋建瓴,大开大合,其中不乏几万字的长文,一路势如破竹,犹有真气贯注其间,读来真有浩浩汤汤之感。这类作品,以文章学角度看,是古之“策论”范畴,不止考验文笔,更要见学问与见识,平日若没积累出强大的“暗功夫”,比如没有过硬的阅读,比如未曾深究民瘼,那是一起笔都会露怯,“不能述斯言也”的。古人名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也是作者给我们的启示。任何成功的写作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绝非只埋头于书卷中就能写好文章的。

张明刚近照

当然,集中这部分,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技术指导”方面。以我个人趣味而言,私心觉得最实用的,也是这一块,以为是真正的“授人以渔”。这其中,鄙以为又以“十论写作”最见价值,篇篇精彩绝伦,句句真知灼见,完全是可以传世的。这组文章,全部写于1989年,那时候的作者,短短6年之间发表作品500余篇,还有10多篇在市级以上获奖,连续4年被6家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同时还多次荣立功勋,以一介“初中生”能做到这个地步,显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为此《牡丹江日报》特意为他开辟“张干事谈体会”专栏,随后也就有了这批文章的产生。都说新闻是“速朽的”,是“易碎品”,可35年过去了,我以为它们仍然是熠熠生辉的。

1980年代课堂.摄影:任曙林

这批“入门谈”,从“写作窍门”谈到“投稿指南”,从“标点绝招”叙及“采访捷径”,从“如何开专栏”聊至“怎样争取领导支持”,体贴入微,面面俱到,要言不烦,可说是理想的“实操秘籍”。坦率地说,我还从未见过“新闻写作入门”可以写得如此“接地气”,又如此切要,可以“快速上手”的。写这批文章时,作者开宗明义,“决不卖弄什么‘高深’和‘玄乎’,实实在在地‘掏真货’‘掏干货”,“如果大家看了我的这些体会文章,感到没有浪费时间,此愿足矣”,作者确实没有一句虚言。或许是我偏爱,这组文章,我以为是当代新闻写作启蒙的典范,甚至是可以跟夏丏尊与叶圣陶合著的 《文心》、朱光潜的《谈文学》看齐的“经典入门小册”,探彼幽芳,发此秘色,启迪后昆,功德无量。

1988年被破格提拔时的报道.图源:战友宋伟

唯一可惜的是,当年这个专栏,中途由于作者“工作调动等原因”,只写了10篇即告中辍,只能视之为“半成品”,“故事未完待续”,是留下莫大遗憾的。

这段时间,终于有了那么一点余裕,我一直在翻阅《军履回望》这本赠书。读罢,如幸逢嘉会,又百端交集。

作者驱驰戎马之际,蹑足行伍之间,写下这么多好文章,着实让人敬佩。我得到的教益,不止是有关写作的,也不单单是励志的,更有言在意外的种种。我不断在想,书名“军履回望”,其实也是故园的回望,亲人的回望,生命的回望,心迹的回望,而“回望”的目的,不是流连在往昔,不是纠缠于过去,不是趑趄自记忆,而是为了更好的“前行”。

当年给战友的临别赠言

而这部60万字的大书,既是一份“成长史”,也是一篇“自白书”,一个196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他如何奋斗,他怎样思考,他对未来又有何期许,答案隐隐可扪。书中的一切,表面看都是“私人记录”,但能引发广泛共鸣,深受群众欢迎,可用“洛阳纸贵”形容,道理正在这里。好的书,过硬的文章,会自然形成口碑。

昨日微信联络,核实文中一些信息,作者发来一段语音,“宅宅,我的书2022年10月首版后,次年1月就出了第2版,1年时间5版7印,累计印数达13万册了”,依然满口乡音,我也是随即道喜。其实还有一个句话,始终没好意思说出,那就是谨作为普通读者,受用多多,我得真诚说声“谢谢”!

《军履回望:张明刚自选集》,张明刚著,人民出版社2022年10月第一版

2023.12.28晚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出处非(新华都市网)的作品,均转载于自其它媒体或会员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目的在于信息的传递,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对稿件有质疑请与本网客服联系。

2、凡涉及客服电话、转账交易等请查询官方认证,谨防上当受骗。

3、为了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请核实安全认证的官方客服电话,防止上当受骗。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15日内联系本网客服。